在欧洲,漫画正铺天盖地袭来,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漫画时代”已经来临,甚至有人惊呼,漫画代替文字成为阅读主流已为时不远。
看漫画就像过节
比利时是欧洲漫画的“圣地”,也是风靡世界的《丁丁历险记》和《蓝精灵》的故乡。穿梭于这里的街头巷尾,常常可见漫画专卖店,即使在一些书报店、百货商店里,漫画也被醒目地放在柜台上。难怪一位比利时人自豪地对记者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像我们一样聚集这么多的漫画英雄”。
比利时西北部的海滨城市克诺克海斯特是欧洲著名的漫画城。每年6月的国际漫画节期间,世界各地的漫画迷们蜂拥而至。人们把自己装扮成漫画中的角色,以漫画的名义尽情狂欢。漫画成为这个小城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有人说,欧洲漫画与美日漫画最大区别是其个性化的创作。的确,欧洲漫画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来“阅读”。有的漫画家会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创作,或绘在纸上,或在纸面以外的任何材质上,以及室内或室外的一切场所。
漫画在欧洲图书市场所占比例也相当大,达到了25%左右。漫画书还是欧洲出版业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书,仅法国每年出版的漫画书就超过1000种。漫画书也是最畅销的书籍,去年欧洲十大畅销书中,漫画书就占了4本。
在欧洲,一套新漫画创作出来,会先在杂志上连载,反响好会立刻出版单行本,之后会改编成动画片,连带起相关产品如漫画人像贴片、电话卡、杯子、玩具等。紧接着,就会有广告来应用这些漫画人物形象。此外,还会有电子游戏版、动画影片,而这一系列的收入将远远超过漫画本身的直接收益,并最终形成从纸面创作到商业运营的完整漫画产业链。
人人都有一颗“漫画”心
有人说,“美国漫画太天真;日本漫画太暴力;欧洲漫画描绘的世界最接近真实”。因此,欧洲的家长很少干涉孩子阅读漫画。孩子们最爱读的是连环漫画。与美日不同,欧洲漫画书装帧、印刷精美且流行大开本,所以价格不菲,少则七八欧元,多达数十欧元。有意思的是,一向从多渠道向世人介绍天主教的梵蒂冈,最近也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为主角,出版了一本漫画书,向儿童介绍他的传奇人生,树立他在儿童心中的榜样。“传教”的效果不错。
漫画书也同样受到欧洲成人的青睐。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一些文化主题类漫画书,被称为“像小说那样,是一种亲切的俚俗,有巨大吸引力的形式”。最受成人欢迎的当属报刊杂志的社论、新闻漫画,有人称之为“欧洲的良心”。像去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不顾国际社会和国民反对,全力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出兵伊拉克。当时欧洲媒体出现的政治漫画,不但把他的外貌从昔日的英武精明画得憔悴苍老,还把他由威风凛凛的武士,摇身变成布什的长卷毛狗。由此反映出当时读者对政治事件的立场和心态。
漫画甚至吸引了很多欧洲高级知识分子,不过他们的口味更加专注于“无字漫画”这一形式。“无字漫画”以诙谐出位的视觉语言向读者传达画者的一种思想和哲理,使读者得到启发,产生深刻的反思,很受知识阶层的欢迎。因此,当今最有影响的国际漫画大展几乎清一色是无字独幅漫画的天下。
德国专栏作家本德说,漫画最能体现欧洲人的性格特征。不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上看,欧洲就是一片充满小资情调的乐土。人们大多向往一种“温和的无政府状态”,不喜欢繁文缛节、正正经经,而喜欢自我表现、自我嘲讽,这种心态为漫画的流行和漫画家的出现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漫画会代替文字吗?
德国克莱特出版社负责人玛恒博士分析,漫画受到广泛的热爱,一是其具体生动,二是它关注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内在人性。人们在漫画中看到了自己,那些我们熟悉而又被忽视的感受在漫画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慰藉,并促使我们深入思考。
欧洲著名艺术学家、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卢尔则指出,人类文明刚开始萌芽的远古,还未出现文字,人们就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漫画的生动、现场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这种作用至今依然不变。所以,漫画代替文字成为主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也是现代审美的一种要求。
以“图说”形式代替“言说”,更加直观和形象,打破了视觉上的沉闷,加上漫画本身丰富多彩的内容、轻松幽默的风格,因而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取向。此外,欧洲年轻人是看着“丁丁”、米老鼠、唐老鸭长大的,阅读情感及阅读习惯的延续,使他们不需要理由就选择了漫画。
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德国布伦瑞克大学语言学家弗里柯教授认为,漫画再怎样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取代文字。漫画有漫画的生动,而文字的三言两语则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哪个因素都必不可少。阅读文字的快乐和文字的想像作用是漫画所不能替代的。过于沉湎于对画面的依赖,反而会削弱文字的阅读能力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