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坐地铁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一种新鲜的广告形式――地铁随动广告。据说,这种新形式的广告起源于英国一位名叫浦尔威顿(Paul Weldon)的机师的创意,他也许是看到快速翻动的动画书而突发灵感,而他起初的本意不过是为了给车厢中沉闷的乘客创造出些许娱乐气氛。
深入于地下的幽暗的地铁隧道常常给乘客压抑的感觉,尤其在国外,一天中的某些时段,地铁中的客流量稀少,在一些城市比如美国的纽约地铁里,一些暴力和凶杀案件常常发生于此,一些失意潦倒的人也常会选择在这种环境中弃世。地铁隧道也成为恐怖故事和魔怪传说故事的渊薮,流传广泛的93年香港地铁“闹鬼”事件,曾让许多人对地铁隧道产生恐惧,把乘坐地铁视为畏途。
地铁动画的创意就是为了缓解人们在隧道环境中视觉的饥渴和心情的沉郁。如果在地铁站与站之间的隧道里设置一些并立的灯箱海报,根据电影播放的原理,当地铁的列车高速行驶时,车厢中的乘客就会欣赏到一段活动的画面,这样也许会为这灰暗的环境带来几许活力和亮色。
这一新鲜的创意马上被慧眼独具的广告公司采用,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地铁广告媒介。不知第一则地铁随动广告是否出现在英国,但我们在互联网上查询到的第一则关于地铁随动广告的新闻,其发生地是在拥有世界上最早地铁运营系统、地铁交通非常发达的美国纽约市。
2002年6月18日,美国纽约至新泽西的地铁隧道里,当列车启动后,乘客们发现安装在隧道一侧的数百个广告灯箱被连缀成一部“动画片”,情节连贯有趣,为自己的旅途带了不少轻松和欢乐。第一个尝试这种广告形式的商家是曼哈顿一家名为“目标”的大型百货店。但这种以灯箱为载体的随动广告显然有着很多的缺限。据实验证明,当一辆时速每小时60英里的列车,驶过170幅并排陈列的灯箱海报时,车厢中的乘客仅能看到一段大约7秒钟的动画。这一方面为广告的置换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广告投放的成本。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基于传统灯箱广告的地铁随动广告除了吸引公众的眼球之外,并不被业界人士和商家们看好。
2004年春节前夕,北京地铁复兴门到西单两站的隧道互动广告闪亮登场,一只卡通小企鹅有幸出现在国内首例地铁随动广告上。手舞足蹈的小企鹅伴随着“一路平安”的祝福语在人们的视线中仅停留了10秒种。这种随动广告与纽约地铁利用传统灯箱广告连缀互动的方式不同,它是由地铁隧道内侧墙面上安装的一段近百米长、半米宽的超薄电子显示屏来实现的。在此之后,全国的一些城市如上海和南京,对这种广告形式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但多数城市仅在冷眼观望,等待着客户和市场的反应。
2004年的5、6月间,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取得了被称为“隧道视觉系统”TVS(tunnel vision system)的广告播放代理权。但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试运营,地铁随动广告的感观效果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动画的主体虽然已几易其主,“小企鹅”换成了花王的“月亮脸”,但画面效果并未有较大的起色,一如既往地为文字(即广告语)和卡通的组合;而且图案单薄粗糙,背景仍是单一的黑色,动画形式也比较单一,上下跳动的动作显得突兀而机械;另外,从复兴门至西单十几公里的距离,可能是考虑到列车启动与减速对动画效果的影响吧,动画只被安排在路程的中间一段,且持续时间极短,人们几乎还没有看完整画面上的广告语,画面就已消失在视线里了。但与传统灯箱连缀的动画广告相比,在可操作性与降低成本上已迈出了一大步,虽然在视觉整体效果上还需要发动一场根本意义上的、颠覆性的革命。
香港地铁随动广告不知出现于何时,从时间上看应该晚于北京,至于到底采取哪种技术和材料笔者无从考查,但动画效果似乎较北京好得多。据一位游客在自己的游记里写道:“香港在站与站之间有类似电影一样的连续画面,在地铁行进中就像在观看一个动画,很好玩。”这位游客曾在香港北角至铜锣湾的港岛线上地铁隧道内,看到过一个UPS的广告,他这样描述:“一架UPS的货运机慢慢下降,等降落到机场了,铜锣湾也到了。”此文发于2004年5月,不知以此作为推断的依据是否有道理。
总之,地铁隧道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媒介的创新方式,随着国内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动漫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在这一领域中的不断运用,这种高收视效果、低成本的广告媒介也将前景广阔。